在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上游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等多重因素的推动下,动力电池回收行业今年开始升温。资本、汽车公司和电池制造商正逐渐涌入电池回收赛道。千亿市场正在蓬勃发展,动力电池回收将成为未来新的蓝海。
每年20GWh退役电池,资源布局高度不平衡
据相关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突破1000万辆,达到1001万辆,其中纯电动汽车保有量为810.4万辆,占总量的80.93%。此外,新能源汽车的销量仍呈指数级增长。业内不少意见认为,今年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将突破600万辆。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增长和规模化,退役动力电池的数量也将增加。未来3-5年,我国动力电池年均退役量将达到20-30GWh,2026年累计退役能力将达到142GWh。
众所周知,新能源汽车与燃油汽车最大的区别在于动力电池的存在。而动力电池是由许多金属原材料和化学物质制成的,如锂、镍、钴、锰等。如果动力电池没有得到适当的回收,散落的动力电池很可能会对大气、土壤、河流等环境造成污染。因此,目前,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具有发展意义。值得注意的是,从长远来看,发展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也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原因是汽车的全面电动化将带来大量矿产资源的消耗,其中锂、镍、钴等资源的消耗量较大。据相关统计,现阶段,全球约70%的锂储量分布在智利和澳大利亚,75%的镍储量分布在印度、巴基斯坦和澳大利亚,超过一半的钴储量集中在刚果。我们的网站整理了中国排名前五的锂矿公司的发展情况。尽管中国也在开发相关资源,但它仍然高度依赖外国。
根据预测数据,预计中国将在2040年实现乘用车全面电动化,2045年实现商用车全面电动化。预计新能源汽车的峰值销量将在4000万辆左右。这也将导致动力电池对锂、镍和钴资源的需求迅速上升。如果不采取应对措施,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将面临锂和钴资源短缺的风险。在中后期,提高电池回收水平的风险降低效果会更好,提高电池循环利用水平对应对我国资源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在1000亿规模的市场中,许多公司涌入市场
要么是去年以来上游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要么是电池回收的战略意义凸显。今年以来,汽车公司、电池制造商和电池回收公司的行动频繁。十大锂离子电池制造商中的一些已经开始积极部署动力电池回收。今年4月,比亚迪全资子公司的业务范围除了电池制造和销售外,还包括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电池的回收和梯次利用,以及新材料技术的研发。
5月,宝马集团宣布将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携手华友循环,打造动力电池材料闭环回收和梯级利用的合作模式,实现国产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原材料闭环回收。除了汽车公司,动力电池制造商和回收公司也在积极部署。CATL于2015年进入动力电池回收赛道,布局动力电池回收领域。此外,CATL今年年初发布的电池替代品牌EVOGO将促进动力电池的闭环回收。
国轩高科也是电池回收领域的主要参与者之一。目前,国轩高科已在合肥庐江部署了一条锂电池回收生产线,并在合肥肥东部署了一个包括动力电池上游原材料和电池回收在内的生产基地。目前,动力电池回收领域已经吸引了许多公司进入市场。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2年8月,我国有59家现有和计划中的废旧锂离子动力电池回收加工企业。规划建设的动力电池加工环评批复产能达到193万吨,企业计划加工产能400万吨以上。
动力电池回收行业仍处于起步阶段
尽管前景指向一个1000亿的市场,许多公司都在争相进入这个市场。我们的网站整理了中国十大动力电池公司,详细介绍了动力电池行业的发展情况。但目前,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尚未发展到成熟阶段。据了解,从2018年到2019年,我国废旧动力电池已进入报废快速增长期。2020年,中国累计退役动力电池将达到25GWh(约20万吨),预计2025年将达到116GWh(100万吨)。专家分析显示,尽管我国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已经发展了一段时间,但目前通过正规渠道回收废旧动力电池的数量仍然相对较低。
并集中在深圳、合肥、北京等新能源汽车推广力度较大的城市。同时,现阶段动力电池的回收主要来自研发测试和制造过程中产生的废旧动力电池,而真正从新能源汽车中回收的退役电池非常少。原因是目前的情况与动力电池回收的困难不无关系。相关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新能源汽车制造商已在31个省(市)设立13000多个动力电池回收服务网点,这些网点主要依靠4S店的存在。
有业内分析人士认为,这些车企可能有比较完整的回收路径,但目前大多只停留在回收的概念上。除了回收拆解难,回收行业还面临梯队难、资源高效回收难、安全环保管理难等问题。动力电池再生的全生命周期价值链并非由电池回收公司单独构建,而是应由产业链上下游形成的合作共生生态系统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