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汽集团成立锂电池公司因湃电池,总投资109亿元。首款电池磷酸铁锂将于2025年建成,功率为26.8GWh。如果使用60KWh/辆,可支持45万辆汽车。
这一事件再次引起人们对汽车领导者与上游锂电池供应商之间微妙关系的关注。汽车巨头的介入,直接抢占了锂电池厂商最好的市场份额。这是否代表了一种趋势?
目前,作为锂电池行业核心的锂电池制造商正经历着毛利率和市场份额的双重挤压。在碳酸锂价格大幅上涨的同时,下游客户纷纷前来抢占市场份额,成为锂电池厂商面临的系统性挑战,也引起了资本市场的关注。
电动汽车企业的整合趋势
广汽集团董事长在发布会上开玩笑说,汽车公司的钱都是锂电池制造商赚的。这或许是广汽决心介入锂电池板块的声音。毕竟,OEM的毛利率太低了。广汽如果有市场、有品牌、有渠道,不如上游成熟的锂电池制造。这对广汽集团来说太容易做出决定,而且没有考虑供应链安全等其他因素。
GAC并非个例。事实上,全球十大动力电池公司之一特斯拉和比亚迪这两大电动汽车巨头都深耕锂电池领域。其中,比亚迪基本实现100%自给自足,成为电动汽车与锂电池融合的标准车型。
此外,蔚来汽车还成立了蔚来电池科技(安徽)有限公司,并开始研发制造自己的锂电池。此前大众中国收购 国轩高科,也可视为一体化布局。可以预见,将有更多电动汽车巨头直接涉足锂电池领域,而不是像过去那样与锂电池制造商建立合资企业或简单地做PACK。
不仅动力电池领域,储能电池领域也有整合的趋势。作为面向终端市场的储能品牌和系统集成商,派能在锂电池方面自给自足。与其他储能公司相比,派能也属于上游的锂电池整合。此外,近年来战略性布局储能业务的德赛电池也开始介入上游锂电池,计划产能为20GWh,一期为4GWh阶段,专注于储能电池。
事实上,随着大型储能系统集成公司订单量的突破,那些潜在订单为10GWh的储能巨头有足够的动力和冲动,可以高度标准化地介入储能电池。无论如何,无论是动力电池还是储能电池,下游的电动汽车公司或储能公司都在纷纷尝试“向上整合”,争夺锂电池细分市场的一杯羹。对于独立的锂电池制造商来说,这意味着他们正在失去高质量的客户和最优质的市场份额。
一体化对上下游的影响
这种“一体化”对锂电池的上下游有什么影响?不同类型的锂电池产品或不同规模的用户有不同的情况。关键是要看技术壁垒。技术壁垒越高,对安全性、能量密度、循环次数等要求越高,锂电池厂商掌握的话语权越强,下游车企或储能公司就越难“向上整合”。
三元棱柱电池一直表现出这一特点,也是领先的锂电池制造商的最佳场所。这方面的锂电池产品主要体现在中高端电动乘用车和特定储能领域,这也是独立锂电池制造商的长期技术红利,具有一定的超额利润。
此外,在安全要求高的地区,外包电池也可以分散风险,专业人士做专业的事情。相反,越是“标准化”的成熟产品,技术要求就越不明显,下游车企或储能公司就越容易介入。这方面的锂电池产品主要体现在中低档电动乘用车、商用车、工程机械、大型储能、两轮车、电池交换等领域。
目前磷酸铁锂相对成熟、安全,下游公司更容易介入。广汽的第一款电池是磷酸铁锂,储能公司涉及的电池也是磷酸铁锂。当然,它不是磷酸铁锂这样的成熟产品,下游公司值得介入。它们之间存在“规模效应”。
只有下游公司的需求突破了规模效应,自建电池才能经济。相反,如果下游电动汽车公司或储能公司的需求较小,规模效应不足,那么自建电池就没有经济意义。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这个“产能平衡点”会越来越高,真正能够“向上融合”的公司其实非常少。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资格“向上融合”。按照这个逻辑,大量下游锂电池用户没有达到规模门槛。
例如,中小型电动汽车公司、中小型储能公司、商用车、工程机械、两轮车、PACK集成公司只能依赖第三方锂电池制造商。其中,两轮车的相关制造商是排名前十的两轮车电池制造商。这也解释了为什么铅酸电池时代的专业化分工明显。虽然铅酸电池相对成熟安全,只对价格和服务敏感,但下游市场需求相对分散。上游龙头企业通过规模竞争降低成本,下游不再需要自建电池,最终形成了分工主导的产业结构。
这给锂电池行业的未来格局带来了许多启示。从这些角度来看,锂电池制造商面临的真正下游挑战主要是针对大规模需求的成熟技术,对于技术要求高的领域或规模不足的领域,外包仍是主流。
锂电池制造商的系统性担忧和挑战
关于下游客户特别是汽车和储能巨头的“向上整合”,这不仅是锂电池制造商面临的系统性挑战,也是资本市场对锂电池行业的系统性担忧。从以上分析来看,系统性挑战并非系统性风险。“一体化”所青睐的成熟锂电池技术正接近行业最低毛利率,而这样的毛利率只对独立的锂电池制造商有价值。短期内,可能会有一些下游公司因盈利因素“向上整合”。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竞争和优化,真正有能力“向上整合”的下游客户并不多。一方面是技术壁垒,另一方面是规模壁垒。
如果没有技术,没有规模,没有利润提升空间,没有供应链融资便利,没有风险分散机制,那就比外部采购要好。对于独立的锂电池制造商来说,始终需要充分发挥其专业优势:一是迭代技术提升竞争维度,升级转换赛道,摆脱同质化竞争;
第二,在技术同质化的背景下,第三方的专业优势将得到发挥,从供应链到制造环节的最终成本控制将不断提高大规模生产的进入门槛。这不仅是打破这种局面的方法,也是行业的正确方法。目前,不同锂电池制造商的竞争力和毛利率差异主要体现在技术和成本两个方面。
结论
我们必须理性看待锂电池下游的“向上整合”。主要的挑战是需要扩大规模的成熟技术。对于技术要求高的品类或规模不足的用户来说,外包仍是主要挑战。目前,锂电池公司的毛利率差异较大,这充分表明了不同公司在技术水平和成本控制方面的显著差异。从这个角度来看,跨境进入的下游企业要想做得更好,充满了挑战和变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