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电池的发展已进入快速增长期。数据显示,从市场份额来看,2022年全球智能手机电池市场收入达到94亿美元,与2021年相比实现10%的同比增长。
数据显示,ATL作为中国百强锂离子电池制造商之一,市场份额最高,以42%的份额位居全球第一。LG能源解决方案排在第二位,市场份额为22%。三星SDI排名第三,市场份额为18%。就龙头企业而言,ATL、LG和三星占市场总收入的82%。
产业链成熟,产量快速增长
在中国,手机电池产业自1990年起步以来,逐步走向自主创新,从简单的代工到深度融入供应链,成为全球主要手机电池供应商的聚集地。
经过近30年的发展,中国的手机电池生产厂已从最初的几家发展到数百家,并实现了数量上的突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手机电池生产国和消费国之一。
在国家规范发展手机电池产业的相关政策指导下,中国许多城市开始加强手机电池领域的布局,地方政府也在积极招商引资。使一个新的电池产业集群初步形成。
从区域竞争的角度看,我国手机电池产业已初步形成了珠三角地区、长三角地区、环渤海地区、中西部地区等重点区域的综合发展态势。
其中,珠三角地区聚集了一大批龙头企业,手机电池产量在全国领先,产业链比较完整;长三角地区和环渤海地区科研环境较好,技术优势明显。
四川、江西、青海、西藏等中西部重点地区锂矿资源丰富,且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手机电池产量增长迅速。
目前,在近年来国家政策和补贴的双重推动下,已经诞生了一大批具有成熟产业链、供应链和市场规模的大型手机电池ODM/OEM企业。
比较突出的有福建飞毛腿集团、深圳德赛电池、比亚迪、康舒科技、顺达电子、新普科技、华普电池科技、宁德时代等。
此外,三星、LG、索尼和ATL都在中国设有代工厂。
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的锂离子电池产量将达到750GWh,同比增长130%。作为行业主流的消费类锂电池(包括手机锂电池),产量将为109.3GWh。
其中,手机电池的四种关键材料的产量增长迅速。据研究机构测算,手机电池重要材料中的正极材料、隔膜和电解液增长了近100%。相关企业可参考电池隔膜企业5强、锂离子电池电解液企业10强、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企业5强。
钴酸锂手机电池需求减弱
数据显示,2023年第一季度,由于经济形势不佳,需求季节性疲软,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下降14%。目前,智能手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锂电池。
钴酸锂电池因其结构稳定、比容量高、综合性能突出,主要用于中小型电池,因此在3C数码终端产品中得到广泛使用。一季度手机等3C数码产品的出货量减少,势必带来对钴酸锂电池需求的减弱。
钴酸锂电池的正极材料主要是由四氧化三钴和碳酸锂组成。产业链的上游是钴盐和锂盐供应商,中游主要是负责氧化钴锂正极材料的厂家,下游是氧化钴锂电池厂家和3C领域的数码终端。
据研究,下游数码产品出货量的下降影响了中国对四氧化三钴需求的减弱。3月份的数据显示,中国的四氧化三钴产量为6328吨,比上个月减少14%,比去年同期减少11%。中国氧化钴锂正极材料的产量为6,959吨,月环比增长4%,同比下降16%。
目前对四氧化三钴、氧化钴锂材料和电池的需求减弱,可能有三个主要原因:
一是由于经济环境不佳,季节性需求低迷,一季度全球手机出货量下降,直接导致电池材料的需求减弱。
二是由于近年来受新冠疫情的影响,消费者的消费观念逐渐转变,消费动力不足。现阶段,手机市场是存量市场,不是增量市场,对新手机的需求逐渐减弱。数码终端出货量数据下降,已经传导到电池材料的上游。
第三个原因是碳酸锂、四氧化三钴等原材料的价格自2022年初以来一直处于高位。受成本和需求的影响,部分氧化钴锂正极材料生产企业在3、4月份纷纷减产,间接导致3、4月份。四氧化三钴企业减产。
产能和供应链
就手机电池技术而言,从最初的镍镉电池到镍氢电池再到锂离子电池,以及目前改进版的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电池整体上正朝着容量越来越大、材料越来越多的方向发展。环境保护的演变。
目前,业界广泛使用的聚合物锂离子电池是液体锂离子电池的改进版。与镍氢电池和镍镉电池相比,它具有功率储备大、重量轻、寿命长、充电时间短等特点。同时,不存在液态锂电池。离子电池泄漏的风险。
它还支持多级智能快速充电技术,工作温度也扩展到-20℃~60℃范围。然而,即使电池技术发展到今天,手机锂电池的电池寿命仍然不能满足日常连续使用的需要。
以5000mAh的大容量手机锂电池为例,在正常使用的情况下可以勉强满足一天(12小时)的需要,但在严酷的操作下也只能勉强满足一天(12小时)的需要。
例如,在连续观看视频或玩游戏时,电池的耗电量将达到日常使用的2~3倍。在这种状态下,手机机身会因耗能而迅速发热,同时电池耗电也会加快,所以必须依靠手机。快速充电技术需要在12小时内至少充电2~3次,才能保证手机的正常电池寿命。
IDC的一位高级分析师说: “与其他部件相比,手机电池技术的发展相对缓慢。在过去十年中,电池容量只能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在目前的技术储备下,手机电池容量在有限的空间内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手机电池寿命领域仍然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和潜力。在手机电池容量趋于瓶颈的状态下,在未来的发展中,更加科学、高效的手机充电方式将成为手机厂商的重点竞争方向。”
从行业来看,受手机芯片短缺和锂电材料成本上升的影响,手机电池的整体市场增长放缓。
以深圳德赛电池科技有限公司为例,德赛电池2022年的宣传数据显示,2021年智能手机电池产品的收入为92.43亿元,占公司总收入的47.47%。
2020年这一数字为100.23亿元,占公司总收入的51.67%。2021年的收入比例比2020年低7.78%,呈现下降趋势。
这位高级分析师说: “智能手机电池市场对中高端设备的大容量电池需求持续增长。在快速充电技术的推动下,双电池的渗透率超过了5%。
锂等关键电池材料的价格上涨,导致智能手机电池的成本上升。此外,电池出货量的增长也受到了因芯片供应不足而导致的智能手机产量减少的影响。”
同时,Strategy Analytics认为,智能手机将越来越多地使用大容量电池,而元件成本飙升所带来的挑战将继续影响供应商的电池供应链。
未来–等待技术的突破
在电池技术方面,通过研究发现,新的电池技术也在酝酿之中。现阶段,先进的三元锂电池和磷酸铁锂电池的能量密度已分别达到平均280Wh/kg和170Wh/kg。电池系统的循环寿命可以超过5000次。
此外,新型钠离子电池、无钴电池、无阳极金融电池、金属锂电池、固态电池、无稀有金属电池、锂空气电池、CTP、CTC、A/B型等也引起业界关注。
据了解,固态电池的能量密度有望达到目前三元锂电池的2至10倍,而金属锂电池的能量密度可以轻松达到400wh/kg以上。在手机电池技术创新的过程中,电池能量密度这一参数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在产业方面,通过研究发现,由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强力拉动,动力电池已经成为手机电池以外的新增长点,因此整体的电池制造技术和整个能源产业仍在经历快速增长和演变。
IDC的分析师说: “产业集群效应将使行业进入内部自我强化的良性循环,有利于促进产业链的深度融合,推动消费类电池市场和技术的成熟。未来新的电池技术突破可能会更快推动目前正处于瓶颈期的手机电池产业”。
结合调查结果和专家分析,虽然部分企业的盈利因产业链和供应链上下游的变化而出现波动,但电池行业,尤其是消费电池行业,整体上呈现出积极的态度,新的电池技术突破将成为手机电池行业乃至手机。制造业的一个新的爆发性增长点。